以问题为导向,多元情境下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 2022-08-11 09:13
- 阅读 401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具体形象思维是其主要思维特点。因此,知识经验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情境的参与和支持。情境性是幼儿深度学习的特点,也是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通常由教师向幼儿直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和活动,幼儿通常以直接接受知识为主,提问较少。那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呢?接下来,我将通过施老师执教的《场域再规划》这节综合活动,阐述如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元情境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一、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动机
真实的情境可以是幼儿的生活情境,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不了解幼儿原有经验就直接开展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往往无法预设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应对。因此,施老师将户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照片帮助孩子进行回顾反思,梳理已有经验。在了解了孩子们的原有经验以后,施老师和孩子们讨论关于在攀爬区游戏中的调整的问题和搬材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这更能激发出幼儿深度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境,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
最优化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基于幼儿已有经验之上的未知的挑战的东西———指向需要幼儿解决的对象或内容;(2)能够引发或已经引发了幼儿对未知东西的认知需要———指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或动机;(3)幼儿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指向幼儿经过努力而非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对于幼儿来说,无法引起共鸣的问题只能是外在的、他人的和教师的问题,是无法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问题的,更不能引发幼儿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施老师十分关注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设计到调整后的设计的思考过程,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孩子们原始的设计图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需要解决和挑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施老师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共性问题,例如攀爬区的材料如何统计?设计图如何设计更直观?最后再与同伴一起商讨解决问题。
三、置于具体的实践情境,提升幼儿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此次活动中,施老师提供了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多组设计图等方便幼儿进行修改调整,并鼓励幼儿能够用符号进行表征。幼儿在个体认知过程的建构以及知识的学习和迁移中离不开具体、实际的情境。实践情境是间接经验直接化的过程,也是幼儿运用符号表征化、具体化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更需要将幼儿置于具体的实践情境,通过感知、操作和实验等方式获得实际的学习体验。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教师积极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了自信,发展了创造力,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在坚持幼儿主体性、鼓励幼儿主动探究中促进了专业成长。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