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与你一起成长
- 2022-01-07 10:32
- 阅读 5445
【内容摘要】从2020农历春节开篇以来,就让这个春节注定有点不一样。新冠疫情的蔓延,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而小班幼儿正处于“泛灵性”的时期,对他们来说动植物都是和他们一样的,是有生命,有感情,需要关心和照顾的。因此这一时期是幼儿关爱情感培养的关键期,那么我们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呢?本文意图以养殖活动为途径,通过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养殖的动物;组织小班幼儿参与养殖活动;在养殖活动中,迁移关爱情感等方法。以此让幼儿懂得关爱“小伙伴”,感受关爱所带来的快乐,引出幼儿关爱意识的形成,从而学会感恩和回报父母。
【关键词】 养殖活动 小班幼儿 关爱情感
自武汉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新型病毒在全世界蔓延,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列为国际突发公共事件。各行各业暂停,居家不外出是最好的贡献。这个时期,是家长们宅家陪伴幼儿的最好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对小班幼儿关爱情感培养的关键阶段,抓住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关爱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根据家长们线上的反馈和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家庭养殖活动,这个活动也是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居家参与养殖活动,能增进幼儿对动植物的了解,丰富有关动植物的名称、类型、习性等方面的经验;参与养殖活动,还能更真切地感受动物的发展变化,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
一、巧择妙选,引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饲养的动物;根据特性,选择合适种植的植物,为幼儿提供陪伴他们的“小伙伴”,在成长中发展小班幼儿的关爱情感。
1.因地制宜,选择养殖内容
由于受到场地,特殊时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根据本班家长的反馈及实际情况,选择饲养的动物种类时,教师选择常见的,一些小型的、适合室内饲养的生命力较顽强小动物。如:蜗牛、蚕宝宝、田螺、蝌蚪、蚯蚓、乌龟、螃蟹、泥鳅、龙虾等。有些动物季节性比较强,如:春天养蝌蚪,夏天养蚕宝宝、蚂蚱、天牛。
二、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
养殖有助于加深认识,积累体验资源,幼儿只有亲自动手实践,主动探究,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亲身经验,学会分享和合作,增强实践能力,对“小伙伴”产生关爱的情感。
1.感知动植物,产生关爱情感
宅家时节,家长大展拳脚,与幼儿开展了“给花宝宝贴名字”、“让大家认识我的花宝宝”的活动。通过在家制作名字标签画,分享“花宝宝”的名字,以及自己照顾的方法。让家长告诉孩子自己的花宝宝的名字,让孩子初步了解花宝宝。再请家长把写好的标签纸在网上展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孩子们在微信上乐此不彼的分享,当安妮的花宝宝在线上展示时,她马上说:“姚老师,我的花宝宝不用天天浇水的,它怕水涝的!"看来在家的种植过程中,孩子已经对自己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认识自己的植物,也了解了自己的植物的名字和特点,还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亲子间的互动。
2.参与养殖活动,表达关爱情感
利用在家的生活日常,家长与幼儿一起制定每日观察计划,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并了解小动物,向“小伙伴”表达自己的关爱情感。
(1)制定养殖制度,保证活动进行
制定动物饲养制度是顺利开展饲养活动的保证。家长们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幼儿制定了动物饲养制度,内容包括对饲养环境的要求、食物的准备、每天喂食的次数和数量、观察的时间和周期、饲养区的打扫等,并通过线上反馈,与其他家长和教师们进行互动,并将获得的经验补充到饲养制度里去。
例:养蚕的地方不能放香水、护肤霜、蚊香、灭蚊剂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要保持空气新鲜;冬天到了,小乌龟一动不动,有个小朋友在网上分享说:“我们的乌龟死了!”情绪很低落,这时群里的家长群策群力,有一个家长引导:“你再仔细看看,他真的死了吗?”孩子一听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会动的。通过这一分享交流,孩子家长趁机告诉孩子冬眠的知识,并且一起上网查资料,知道乌龟冬天很少吃食物,只有在空调开得很热时才会动一动。所以,不必担心,也不用喂食。
(2)融入居家行程,关注动物生长
选择好饲养的动物后,家长就要根据动物的生长特征制定饲养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并将饲养活动融入幼儿的居家行程活动。
日常的饲养活动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幼儿在细心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会慢慢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一些生活习性,包括动物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怎样繁殖后代等。
例:小朋友们最喜欢观察乌龟怎样吃食物;看它是怎样爬行的;用一根小棒去触碰它,看看乌龟是如何将四肢和头都缩进龟壳里去的。我们还会在家里用玩具给他们搭建一个很大的城堡,让他们在里面进行跑步比赛。孩子们惊喜的发现,螃蟹是横着爬的,爬起来速度非常快,乌龟爬起来慢吞吞,龙虾会挥舞着大钳子爬行,这些有趣的事情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动物。
3.学习养殖方法,增进关爱情感
引导幼儿探索动物饲养方法,积累动物饲养经验 。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捕捉幼儿的问题,视问题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探索各种动物的饲养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在饲养蝌蚪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小蝌蚪似乎长得很慢,总不见它长个,好不容易长出了两条腿,却又接二连三地死了。这时,孩子们很着急,他们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原因,有的认为蝌蚪是饿死的,有的认为蝌蚪是干死的,有的认为蝌蚪是生病了。他们尝试了好多种方法都不管用,后来将这个消息通过微信告诉了我们,于是,教师和家长们分别上网仔细查找各种有关蝌蚪的资料,发现蝌蚪生活在水中时是用腮呼吸的,经过变态发育长出四条腿后则是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因此要在鱼缸里放上一些石头或木块,让它们能经常露出水面来呼吸。于是孩子们立即动手将洗干净的石头、玩具块小心地放进水里。
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准备食物、喂养动物、清理脏物等都需要幼儿亲自动手。我们指导家长在饲养过程中要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引导孩子在喂养、观察、记录、猜想、查资料等活动中丰富体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家庭的饲养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究需求,也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感。
三、花样互动,展示幼儿的关爱成果
在疫情期间,亲子互动增加了。利用家长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互相传递信息,及时反馈。使幼儿的关爱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巩固。让家长更好的配合幼儿园工作,展示家庭关爱成果。
1.进行“明星家庭”评选
在一个阶段地养育后,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把“小伙伴”的生长情况、对“小伙伴”的关爱行动、家长对养育过程的记录方式。由家长委员会成员和教师一起,评出“与小伙伴共成长明星家庭”、“养殖明星家长”、“养殖明星幼儿”。这种方式也是对精心护养“小伙伴”的家长和孩子的一种激励,已达成“人人爱动物、家家护动物”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关爱动物.
2.评出“多种记录方式”家庭
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在家进行养殖活动离开家长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所以,对小班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师要引导家长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们带领孩子观察后记录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请幼儿讲述,家长记录我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幼儿利用电子产品进行讲述录音“小伙伴”的变化,家长为幼儿拍摄我和“小伙伴”共成长的照片和视频。
3.开展“养育分享会”活动
定期开展养殖花草经验分享会,在这一次次的养育分享会中,家长和幼儿不光交流如何养护动植物,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交流养护过程中孩子的关爱情感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孩子们觉得要照顾好自己的“小伙伴”真的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孩子们开始会关心协助他们养护动植物的家长了,还慢慢了解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慢慢有了感恩父母的情感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通过这段特殊时期的活动开展,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关爱情感,并通过教师方法得当的支持与协助,幼儿从一开始不知付出到关爱“小伙伴”,到我要陪“你”一起“长大”,再移情到关爱身边的人。形式自然,幼儿所产生的情感与行为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因而对孩子身心和谐成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周玲,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精神——亲近自然,激发关爱情感,2017.06;
[2]张斌,走近生命 走向生态——论幼儿园饲养活动教育价值的拓展,2012(13):14-15;
[3]刘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精神的研究,2014(39):12;
[4]徐君素,亲亲自然角 关爱伴我行——浅谈小班幼儿关爱情感的培养,2018(03):226-227。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