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岙小学“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 实施方案
- 2019-09-12 08:08
- 阅读 841
为切实落实好 2019 年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9 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分解任务和 2019 年省政府部门重点工作绩效目标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互联网+义务教育”1000>的通知》(浙教办基 〔2019〕18 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名单的通知》(浙教办基 〔2019〕36 号),我县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并推动知道各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教育工作,
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城区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方法,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整体素质。现我校与天台小学完成了帮扶结对,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市县关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政策及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科课堂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城乡协同教学水平,提高我校与协作校师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创新模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本校师生需求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信息化,面向互联网,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总体目标
借助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通过在线导学在线问答等即时采集学习状态信息,推动数字课堂协同教学实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师生共享。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裴娟
副组长: 丁雨珍
成 员:奚静燕 何俏 陈国伟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学校现有计算机配备已经达标,但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和更新,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一部分计算机。适当为农村小学解决一些硬件设备。
2.完成本校两个教室“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升级改造。
3.对网络进行优化,提升网络速度。为确保学校网络畅通。
4.完成我校及结对学校同步教室设备采购安装工作。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以城乡教师同步培训为基础,从使用 “在线导学”,到制作微视频、导学卡,再到授课、翻转课堂教学、网络同步协同教学,一步步提升教师在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3.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赛评选活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专业成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提升学生应用水平
1.结合“在线导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托宽学习的时空界限。
2.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想象作文、口算、在线考试、在线答疑、网络检索”等各种比赛活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
3.以“微课、在线导学、翻转课堂”为基本形式,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检索资料、解题和同步评价以及提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步骤
项目实施从2019年7月开始,到2022年6月完成,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2019年7月——2019年9月)。制定实施方案,开组织好城乡师生协同培训工作,购置设备,装备好城乡学校计算机教室软硬件设施设备。
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2019年10月——2021年6月)。根据本方案的工作安排,从硬件建设、教师培训、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教学、网络同步教学、教育科研等各方面进行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融合,不断提高城乡教学协同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阶段为评估验收阶段(2021年9月——2022年6月)。对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全方位的自我评估,总结成果,撰写报告,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资料,做好项目评估验收各项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城乡教学协同发展的管理体系,成立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识和理解同步课堂,共同努力,统筹协调同步课堂实施工作。
(二)加大投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019——2022年,更新计算机、更新教室多媒体、网络中心升级与维护等,保证教育教学信息化与网络同步课堂教学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方法、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
(四)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同时与兄弟学校协同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七、项目建设方案
2019年7月1日
附件:
远程同步同步课堂建设方案
一、整体方案概述
同步课堂系统满足教育行业对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教研和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步课堂系统核心用意在于借助教室端音视频采集设备,通过音视频同步引擎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能与师资优越的中心校同上一堂网络课的目的。将师资优越的中心校教室设置成授课端主讲教室,将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室设置成听课端接收教室,授课按照学期排课形成常态化的同步授课,主讲教室授课视频画面和音频信息通过网络实时同步传送到接收教室,满足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的应用场景。通过常态化、同步化、同步化的教学应用,让城区及乡镇中心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形成区域化传播共享,系统内任意接收教室可与任意主讲教室之间同上一堂同步课,使存在缺师少教的学校能上齐课、上好课,使不同学校之间的优秀教育资源能互通共享。辅以网络教研弥补传统教研的时效性,辅以视频会议弥补传统会议的地理位置局限性,最终形成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教研和视频会议为支撑点的完整的同步教学资源生态圈。
基于教育信息化现状和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出发,同步课堂系统项目的建设规划如下:
在区和各乡镇选择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心学校建设N间2个摄像机位的标准直录播同步教室作为常态化授课的主讲教室。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小及村小教学点建设N间1个摄像机位的简易直录播同步教室作为常态化听课的接收教室。常态化同步教学授课方面采用中心学校的普通直录播同步教室带动教学点的简易直录播同步教室同步同步上课的方式,拖带规模上可按照一拖一(即一个中心校教室带一个普通学校教室同步同步上课)、一拖二或一拖三的模式进行,考虑到主讲教室授课老师的精力有限,为保证同步效果及上课管理,拖带规模最高为一拖三的方式。其它非常态化同步教学方面,同步课堂系统满足任意教室之间的音视频同步教学,可根据需求随时安排设置任意学校教室之间进行音视频同步。
通过同步课堂系统项目的建设将满足全县N间直录播同步教室之间的同步音视频同步教学需求。
二、项目建设意义与价值
意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同步教学的条件,教学管理者可开展视频会议,教师可以开展网络教研,学生可以接受县区或乡镇中心校的的异地同步授课。加快缩小城区、乡镇、村小(教学点)之间的教育差距。切实缩小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累积、普及与共享。
价值: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利用网络优势,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区域化资源中心,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实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
2机位标准直录播同步教室设备配置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数量 | 参数配置 | 备注 |
1 | 直录播同步终端 | 1台 | 1ZD-Y122P | |
2 | 高清云台摄像机 | 1台 | CA-2003 | |
3 | 高清全景摄像机 | 1台 | QT-102C | |
4 | 分析摄像机 | 3台 | SD-IP637 | |
5 | 拾音器 | 4支 | DM-200 | |
6 | 音箱 | 1套 | AP-100 | |
7 | 互动电视 | 1台 | 60G20 | |
8 | 教学遥控器 | 1个 | IR-150 |
三、系统结构图示
标准直录播同步教室配置二个摄像机位作为授课端主讲教室,硬件架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机位标准直录播同步教室硬架构件示意图
(1) 主讲教室同步终端:实现音视频编解码、音视频压缩、画面叠加、录播、导播、本地资源存储、图像分析跟踪等功能;教师在上课时无需操作鼠标,通过遥控器即可完成上课模式切换、与接收教室同步等相关快捷操作。
(2) 摄像机:主要采集教室内教师跟踪、学生全景,老师跟踪摄像机具备图像定位跟踪能力。
(3) 定位摄像头:老师和学生区域画面自动切换的定位分析摄像机。
(4) 音频处理设备:主要实现音频采集、音频合成、降噪和增益等功能。
(5) 麦克风:采集老师授课及学生同步的音频信号。
(6) 音箱:本地音频和远端音频信号播放。
(7) 同步电视:主要用于呈现远端接入教室画面,是网络同步教学的展示窗口。主讲教室的同步电视主要显示接收教室的学生区域实时画面,接收教室的同步电视主要显示主讲教室的教师同步教学画面、板书画面和班班通电脑画面。
2019年7月1日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